
近日东兴证券,海口市住建部发布2025年度第一批建筑业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名单及核查结果的通知:
从海口市此次发布的通知可知,这只是2025年第一批核查名单,后续大概率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等。通知中明确采用“重点监管+随机抽查”的核查方式,颇具深意
尤其“重点监管”大概率针对存在历史问题的企业,例如住建部此前通知中提及的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违法转包分包、拖欠农民工工资、出借资质、以承诺制取得资质、执业资格人员一年内变更注册2次及以上等情形的企业,会被列为重点核查对象。
展开剩余69%“随机抽查”则更是体现了监管的全面无死角,从这次公示名单显示:此次核查企业26家,重点核查了7家企业,随机抽查了19家企业!主要抽查内容是技术负责人、注册人员配备及执业情况!最终仅8家合格,18家不合格,且不合格原因高度统一为“注册人员不达标”。
这并非偶然,而是监管“穿透式”检查的必然结果,过去建筑企业靠“挂证”来“凑人数”蒙混过关的套路行不通了,在如今电子化监管的动态核查下也是无所遁形!
注册人员为何会成为动态核查的“致命伤”?
打开动态核查公布的企业名单,小编注意到一个细节:所有被核查到企业的“核查内容”均指向“企业技术负责人、注册人员”,而在不合格企业的“核查备注栏里则是”清一色的“注册人员不达标”。这也暴露了当前建企资质维护的共性问题:
其一东兴证券,人员管理方面“重申报而轻维护”。在建筑行业多数企业将取得资质视为“终点”,而非“起点”。资质申报的时候临时拼凑注册建造师、工程师、技术工人等一旦通过撤走证书或疏于管理,导致人员流失、证书过期或社保断缴等情况,最终在主管部门的动态核查中“原形毕露”。
其二,对“动态”二字理解不足。资质标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硬性门槛,而是对企业持续满足能力的“动态标尺”。尤其注册人员作为企业技术实力的核心指标,其人员数量、社保关联性、在岗状态等情况均需实时监控。此次被查企业中,不排除部分企业使用“挂靠人员”办下资质后将人员转注走或为了节省成本长期不满足标准要求等情况。
其三,“挂证”风险的集中爆发。过去依赖“挂证”维持资质的企业,在“四库一平台”联网、社保数据互通的监管环境下,已经难以为继了。表格中“注册人员不达标”的表述,本质上是系统比对后发现人员与社保、劳动关系不一致的结果。
企业如何破局?从“被动整改”到“主动防御”
通知中明确:不合格企业有3个月内整改,逾期或复核不通过将被标注“资质异常”,“标注异常”后将被限制资质升级、增项、投标及评优。这对建筑企业来说,不仅仅只是资质危机,更是生存警报。
被核查到的企业首先要按照资质标准要求,快速补位注册人员,也不能盲目的聘用注册人员,首先要看注册轨迹是否干净,因为一年内注册2次及以上人员仍然会被列为重点核查名单,这样就得不偿失,其次查询社保、B证等匹配问题等、以免出现人证分离等情况,人员配齐后,尽快按照主管部门要求进行编制整改材料提交,完成整改任务!
有条件的建企,也建议可以在公司内部构建“动态监测”体系。设立专职资质管理员,定期登录“四库一平台”、企业信用档案自查,重点监控注册人员证书有效期、社保缴纳单位、在岗履职情况;同时建立人员流失预警机制,核心岗位人员离职72小时内及时启动补员流程。
海口的这次核查,也只是全国建筑业资质监管趋严的一个缩影。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化,“宽进严管”已成定局:资质审批放宽的同时,事中事后监管力度空前,动态核查、随机抽查将成为常态。
动态核查对行业而言,短期看,部分“空壳企业”“证书挂靠企业”将被淘汰,市场集中度提升;长期看,合规经营的优质企业将获得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有望提升。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欢迎评论区
留言讨论东兴证券
发布于:河南省拉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