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喜风”,如今几乎成了男频剧的标配。
从早年王倦操刀的《庆余年》一炮而红,到《赘婿》延续热度,再到近两年的《庆余年2》《大奉打更人》等剧,轻松搞笑的风格几乎从未缺席。观众也习惯了在男性向剧情中寻找笑点,甚至将其视为评判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
但近期《赴山海》的播出,却让这种“轻喜风”陷入争议。当喜剧桥段不再好笑,反而拖累主线叙事,我们不得不思考:男频剧是否对“轻喜”过于执着?这种风格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创作上的“偷懒”?
01 轻喜风的三重门,跨过去并不容易
展开剩余77%喜剧难写、难拍,是业内共识。导演月影对搜狐娱乐直言:“传统戏剧体裁大体分三种:正剧、悲剧、喜剧。能写好正剧和悲剧的作者,却未必写得好喜剧。”
如今市面上越来越多的剧集开始融入“轻喜风”,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原本非喜剧类型的创作者——包括导演、编剧、演员——被要求突然表现出喜剧能力。
这种跨界,谈何容易?
表演层面,《赴山海》的男主成毅就被指“并不适宜喜剧”。他的个人气质内敛踏实,甚至综艺人设都偏“老实人”。在诠释跳脱小少爷和穿越后的喜剧桥段时,他给到的反应明显不足。
“喜剧表演最需要的是尺度,”月影强调,“演员需要拿准力度和状态。如果演员和导演没经验,很容易失控,轻则五官乱飞,重则大喊大叫,观众根本笑不出来。”
剧本层面,喜剧对逻辑的要求反而更高。编剧小新指出:“观众必须完全接受你的人物逻辑股查查,才会接受他反常规的、喜剧式的行为。”而《赴山海》的问题恰恰在于人物动机欠缺,行为逻辑难以令人信服。
最严重的问题是:轻喜剧桥段影响了主线叙事。当萧秋水撇下兄弟溜之大吉,当被追杀途中突然插入逼婚戏码,原本的江湖侠义主线被彻底打乱。
“轻喜剧应该是锦上添花,这个定位不能错,”小新表示,“它必须服务于叙事目的。如果失控,就成了画蛇添足。”
02 男频剧为何偏爱轻喜风?
尽管问题不少,但轻喜风与男频剧的适配度确实不低。
制片人切切分析道:“早期男频剧的很多元素来自网文IP,而这些网文为了提升阅读体验,本身就带有搞笑风格。加上大多数男主都有‘金手指’,作品整体有点‘飞’也很正常。”
《庆余年》中范闲戏耍范思辙的桥段,《赘婿》的“拼刀刀”“男德学院”,都来自原著并成功出圈。明快的叙事节奏契合男性受众的观看习惯,而热血感也需要喜剧风中和平日的紧张感。
更重要的是,随着男频剧受众扩展至全性别市场,轻喜风成为吸引女性观众的关键手段。
“男频剧需要更多突出女性的内容,”小新表示,“比如《赘婿》做反差感,《大奉打更人》有反向‘公主抱’;或者像《莲花楼》,轻喜风集中在三位男性朋友的相处,成为主线调剂。”
女性受众对男频剧的某些爽点接受度可能不高,轻喜剧风就成了把过场戏拍得好看、提升节奏的有效选择。
03 解绑之时已到?
当深度剧迷涌入男频剧市场,他们对剧集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轻喜剧元素融入不够自然,口碑问题会被进一步放大。
行业内部已经开始尝试“解绑”。《云襄传》与《藏海传》等广义男频剧,已经不再采取轻喜风,观看体验接近正剧,主题也有较为深刻甚至悲剧性的内核。
月影指出创作差异:“主要看剧集本身的叙事目的和气质。热血向内容加入轻喜风会适配整体画风;而偏现实主义的剧集,则不需要轻喜风。”
男频剧的价值正在从传统流量剧以情爱为主的叙事中跳出来,去关注更大的主题——《庆余年》里的“天下人人如龙”,《莲花楼》倡导的侠义之道与人生选择。
“行业一直存在一种误区是,遵循某种套路去追逐所谓卖点,”小新称,“但伴随行业成熟,应该看到作品的统一性高于选择何种元素。”
切切也认同:“靠类型或元素吸引观众,其实是初级市场的特征。成熟市场观众期待更完整的故事、更具魅力的人物和更易共情的价值。”
行业的变革仍在继续。轻喜剧元素应该是“1+1>2”的锦上添花,而非生搬硬套的流量密码。
当《庆余年2》前四集因过度玩梗拖慢节奏,观众纷纷质疑;当它回归朝堂主线,大家又大呼“真香”——最终创下破纪录热度。
这个案例足以说明:观众反感的从来不是笑点本身,而是为了搞笑而破坏故事完整性的短视行为。
男频剧的未来在多元而非单一,在融合而非跟风。唯有当创作的重心回归故事本身股查查,轻喜风才能真正“轻松”起来,而不是成为创作领域的另一种负担。
发布于:河南省拉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